查看原文
其他

他把甜食当块宝,我视甜食如仇人,我至于吗?(配音频)

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-07-20



前些日子,收到了读者的这条留言:




说到零食和主食的平衡,我也算是找到了。历时几年,我慢慢地理清了自己对待哥倆进食这件事情的思路,也不断地在反思错误。从进食这方面来说,也再次印证育儿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,无论任何的边界设定都是需要很多毅力、时间,甚至还有一点点运气的事情,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立刻解决见效的。


这篇先聊零食,你会知道


对于三岁和五岁的孩子

如何减少在吃零食上的斗争?

如何让孩子掌握控制权,自己决定每天吃多少零食?

如何和孩子用解决问题的对话,最后达成一致?



▲爱甜食如命,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有雪糕和糖果



1


我曾经是看到糖果会跟仇人一样躲着走的妈妈,因为我知道孩子一定会吵着要,而那时的我也定了个孩子三不五时就要试探的神边界“只有周末才能吃巧克力糖果“。可是,糖果真的就像四面埋伏一样隐藏在孩子的生活里,就算逃过了超市,也逃不过赫然立在走道上的贩卖机,小公园的雪糕车,还有餐厅结账时递上来的一片“好心”。


哥倆和所有孩子一样,对糖果巧克力热衷到了发指的地步,还一度迷上了烘培食谱。我和麦在平日经常防着孩子偷吃零食,哥倆的耳朵可尖了,一听见包装袋唆唆的声音就会闻声而来,“你在吃什么?”,一度被孩子发现偷吃的我倆只能互相面面相觑,会心一笑。



▲嗨糖的表现



2


说到吃零食,不得不承认,在吃什么和什么时候吃的问题上我们有过过多的控制,我担心孩子对甜食上瘾,孩子们又对糖果爱得死去活来。你看,我们因为不了解互相的需求,导致他们对甜食可望不可及,我对甜食又像见了仇人一样。


我最爱巧克力,每顿饭后就会来一小块,然而,如果这时一个人老盯着我,说这样下去你会对巧克力上瘾的,所以以后只能周末吃,这肯定让我非常不爽。站在这个角度来想,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会三不五时挑战规则,即便他们知道“只有周末才能吃“。


因为吃甜的,是孩子的本性啊。


从设立规则的角度来说,孩子因为听话而带来的自控力,与没有自控力一样可怕的,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地知道”为什么要这样做“,”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“,听话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平静,内心则是抑制和痛苦,终有一天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爆发出来。


把吃糖果的控制权让给孩子,是我很想做的事情。这个过程需要去梳理与吃有关一切的规则,除了想想我们可以接受的量(一天x颗),吃的时间点(饭前x小时),又或者用每周零用钱方法去限购(一周x块钱)。


我盘算着自己的规则,在这种边界之内,只要一切不干扰正餐的食量,不如放手吧,孩子们需要学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
▲爱甜食是可以追溯的,因为有一个无甜不欢的爹



3


当规则越来越明了,思路也越来越清晰。


是的,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,在这里放手并不代表让他们无节制地面对甜食,而是意味着大人计划好用餐时间,规定好饮食结构,传递好的饮食理念,随着时间推移,孩子们就能拥有调节甜食在饮食中占比的能力。


所谓“安全范围内提供最大的自由”就是如此,和很多规则的设立都是同理的。然而,这并不是立即见效的育儿招数,也不一定立即能给行为带来多大的改变。但随着你每天做一点,一切就会慢慢走向自主的方向,孩子们也不会总感觉到“吃点什么都要被控制”。



▲在冰岛过圣诞节,婆婆给大家准备的“午餐”,无咸不欢的人实在忍受不了



4

对待5岁的解决对话


最有效的亲子沟通,一定会是和孩子有解决问题的对话。


就我的感受而言,我希望他们知道怎么控制自己吃什么,而且光靠限制甜食并不是我的初衷;就他们的感受而言,糖果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,而因为受限去偷吃被发现,又会羞愧和委屈。


这样不一致的立场,不去彻底沟通就会让问题越来越大。


解决问题的对话有助于了解对方的需求,进而满足对方的需求,我希望我们的结果会是:每个人都能有合理的饮食习惯,同时也能吃到甜食。


我问他:“你为什么喜欢吃糖?”,“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吃?“ 


他说:“糖很甜”,“我想每次都能在贩卖机买到糖!“


这时,我才意识到空愁吃多少糖果是由不得娘的事儿,然而,给多少零花钱是我可以决定的。那时候Siggi已经五岁了,到了对钱开始好奇的年纪,我跟他建议:”不如妈妈开始给你零花钱吧?每个星期给你$2,怎么处理,你自己决定。“


$2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,是我处心积虑地发现贩卖机里很多零食都是$2.25,这意味着如果要买零食,就必须有超过一个星期的储蓄,让他在自由选择的空间里知道攒钱的意义,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边界。


他有三个储蓄瓶子,“花费,储蓄,捐赠”,目前存量最多的就是储蓄的瓶子,与此同时,这种守财奴个性也延续到了攒糖,用零花钱买到的糖没有立刻吃掉,而是收集在自留地里等待召唤的那一天。


在我不断解释食物金字塔的前提下,我决定给他多少零花钱,是花是存,何时吃、吃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。如今这个约定还在执行,我和他在零食贩卖机前的艰难的斗争也画上了句号。


▲守财奴的个性不但表现在攒钱上,还有攒零食上



5

对待3岁的解决对话


然而,老大吃糖老二也不甘心嫌着呀,作为老二的Magnus对哥哥有着天然的崇拜,跟着上刀山下火海,更不用说遇上好吃的了。那时还不到三岁的他,没有管理零花钱的理性,那么,考验的就是我们如何找到一种公平的方式了。


在这个争吵不休的二胎家庭里,我认为是没有绝对的公平。我一直都会和孩子们强调,公平不是两个人得到一样的东西,而是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对于糖果,当Siggi拥有了他的一包,那么Magnus也可以得到一点点。


但你也知道,和三岁的他有解决问题的对话谈何容易。


有效的对话,首先,需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其次,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,即使天马行空。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,要有承担问题的责任,和与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些都是需要反复刻意练习的。


而练习的思路可以从无论怎么选都不会错的事情。好比说今天下雨,是想穿雨鞋还是凉鞋呢?准备吃饭了,是先端盘子还是先放碗筷呢?只有一本书的时间了,是我读还是你读呢?


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,我都会假装考虑一下说:“好的,我们就这么做!”,当有了积累,他就会有一个惯性思维:“嗯,我是有选择的,我的选择是可以被妈妈看到的。“在不经意间他就变成了一个愿意为想法发声的小人。


▲就算雪糕化在了自己手上,他也要一点一点舔掉


3岁的孩子为想法发声会是,“我想每天都能吃,手边就有糖”。你会同意吗?


那次,我想不妨就按他的想法试试,我告诉他“在妈妈规定的时间内,你想吃什么糖都可以。”


在我看来,这并不是对规则松弛,只是暂时的新常态,让他去亲身体验自己为自己做主的过程,在我心底设好的那段时间内,等待自然后果再次和他复盘,对话。


你看,解决问题的对话就是这样反复和繁琐的,需要的是很多的耐心,毅力,和一点点运气。我的用意,是为了让他有对选择的自主权,同时也能明白均衡饮食的意义。


那个星期,他把自己柜子的糖舔了个遍,不过都是第一口很幸福,第二口适应,第三口就饱了,说实在的,其实他也吃不了多少,但是饭量明显减少了。


我耐着性子让事态无限制发展了几天,发现他开始便秘了,坐在厕所满脸通红,我让他回头看看,告诉他:


”你便秘了,拉出来很疼是吗?你需要纤维,蔬菜、豆子、燕麦里有纤维,这意味着你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,而不是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。“


”我们上次同意你想吃什么糖都可以,我发现这之后你每天都会吃糖,吃的饭和菜就变少了。“


”你还记得xx书里告诉我们人要健康长大需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吗?我的责任就是让你健康长大,不如你告诉妈妈怎么能让你吃各种各样的食物,同时也吃到糖吧?“



6



就是这样,这样的自然后果后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是能激发他更多的想法的,而自律就是大方向。


▲看到他们吃甜食开心,其实我也是开心的


对待任何规则,无论什么年龄,解决问题的对话思路都是殊途同归的。这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,并不是今天你看完文章回家和孩子谈一谈就会见效的事情,可能会持续一个月,一个季度,一年,多年,甚至是他们上初中高中,我们还需要持续的对话。


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用!


晨宁 2019年5月 于纽约 



p.s:购买了米莫产品的朋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,请在文章下留言,在公号后台留言,如果48小时之内没有看到就不能回复了。


送礼物的调查问卷:

直播回放链接,和读者问卷调查(文末有礼物)


往期推文:

“推娃”的焦虑时代,这是让我平和当妈妈的自救模式(配音频)


👩🏻文章关键词搜索方式👩🏻

1/点击右上方小白人进入公号主页

2/滑到底点击“全部消息“

3/最上面出现搜索栏

4/输入你想搜索的东西





「 这里都是晨宁的文字和照片,我们住在纽约,有一个北欧/中国文化融合的家庭,哥哥Siggi(5岁)/弟弟Magnus(3岁)。在这里,有从0岁起的早教游戏和陪玩过程(覆盖语言、认知、社交情感、精细运动、大运动),蒙特梭利家庭环境的落地方法,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亲历体会,还有育儿育己的自我成长。」





微博:@儿戏国

微信公众号:儿戏国

亲子生活,会有另外一种可能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